top of page
作品


大家好,我是Vicky,下面是关于我的故事。
如果有人问我"你是哪里人?" 我常常会笑着回答:“这得看情况"。 我是巴西人,美国人,也是中国人。我的成长,就像一场跨越语言,口音,美食,传统和世界观的旅程。从小我就学会了葡萄牙语、英语和普通话,也常常听爷爷奶奶用上海话聊天。渐渐地,我发现,自己的身份并不属于某一种单一文化,而是由许多文化交织而成的独特拼图。 我属于所谓的 Third Culture Kid—“第三文化的孩子”。这类人是在父母文化 和出生地文化之外的环境中长大的。对我来说,这对应着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 都在尝试一去理解,去适应,去找到归属感。 学校,朋友圈、生日聚会,甚至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沉默时刻,都让我明白:归属感并不是现成的,它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。 当我们找到一个地方,或者一份使命,让我们的存在变得有意义,那份归属才真正生根发芽。 我来自一个有着几代工程师和商人家庭,从小耳濡目染,明白了用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去看待问题的重要性,也学会了寻找能真正为别人带来改变的解决方案。 我既习惯用务实的思路思考,也愿意用真诚的情感去感受。 现在,17岁的我意识到,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只属于某一种文


一个属于Samuel的新尝试
我第一次认识Samuel是在我们才3岁的时候,那时候我们一起上小提琴课。我们是在琴弦,音符和欢笑声里长大的。Samuel一直都很有天赋,但他也遇到不少困难—特别是跟他用的假肢有关。因为他天生右手前臂没发育完全,所以从小就需要用假肢来拉琴。可旧的假肢很僵硬又长,把手腕的自然动作都卡住了,结果他弹琴的时候总是很不自在。说不清为什么,但每次看到他这样,我心里都会有点难过。 几年后,正好因为我的哥哥们在玩3D打印机,我就和Samuel开始一起想: “要是能有一支不一样的假肢,会怎么样呢?”我们没想着搞什么超级高科技的发明,只是想要做点更舒服的东西,好让他能用自己最自然的方式去拉琴。那段时间我们花了好几个星期,不断试,不断改,也聊了很多。Samuel从头到尾都参与进来—不管是弓子的角度,还是假肢上细节的处理,他都有自己的想法。每次尝试,我们都一起学习。 最后做出来的新假肢,能让他像以前一样拿弓子,但这次不再限制手腕的自由了—而这对小提琴来说超级重要。假肢的接口刚好在手腕后面,这样他的手腕就能保持灵活。 为了让弓子更稳,我们还装了几个小螺丝,他可以自己拧,不


语言无法做到的事
泥土被雨水打湿的味道,我到现在都还记得。让我印象最深的声音?不是警笛,而是低声的呢喃。颤抖的声音,急促喊出的名字,被洪水冲散的人生片段。 2024年5月,我的家乡—南里奥格兰德州,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洪灾。街道消失了,房屋被毁了,成千上万的家庭几乎只剩下泡水的证件留在手里。就...


把爱转化为义乳
爱并不总是通过语言表达。有时,它以布料,线和适合你掌心的小圆球的形式出现。 我在“Liga de combate ao Câncer de Lajeado”的志愿服务中学到了这一点, 帮助她们为接受过乳房切除手术的女性制作乳房义乳。做乳房义乳是一个非常细致又特别的过程,目的...
bottom of page
